新聞中心 /News
半島體育《瑜伽師地論》實質摘要五分鐘幫你讀完此論
《瑜伽師地論》以九秩序定、三乘三十七道品為合鍵磋商對象,生發(fā)出三乘法義。若不實修大乘37道品,則恐不知所云。對三十七道品從發(fā)心、生信、實修、各階段的境、行、果的唯識解讀,以唯識學為表面根本,普通汲取,善巧融通巨細乘義理糟粕,修筑了恢宏的境、行、果相應的表面框架,對三乘的實修三十七道品階次地步十七地實行了精微的陳述。研習此論,最好先學一下唯識宗的糟粕論典《大乘入道秩序》,先把唯識宗是何如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見佛性,進而成佛的,把這個弄明明確,《瑜伽師地論》就盡頭容易讀懂了。
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譯,意為相應、涉入,另有和合、相似、互有便利善巧之義。大乘釋教的唯識,并非是釋教的實質,而是婆羅門教《奧義書》和《梨俱吠陀》中的瑜伽思思。大乘釋教借用婆羅門教的瑜伽思思,然則有很大的擴充??纯聪聢D即知,全圖是釋教唯識,下圖右邊深色部門,是婆羅門教瑜伽。
《成唯識陳述記》卷二本說,相應有五義:與境相應,謂不違十足法的自性。與行相應,謂與定慧等行相應。與理相應,謂安立、非安立等二諦之理。與果相應,謂能得無上的菩提果。與機相應,謂既得圓果,利生救物,赴機應感,藥病相應。三乘行者由聞思三十七道品,秩序修習瑜伽,隨分滿意,得清凈,并展轉調化諸有情,因此名瑜伽師。
瑜伽師即瑜伽阿阇梨、瑜伽行者(Yogacarya),通稱為三乘(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)修行者。瑜伽阿阇梨梵語本義為修瑜伽的西席,此處特指瑜伽派三乘行者通過聞、思、修九秩序定、三十七道品,秩序修行,到達所觀境、所修行、所證果善巧相應而勞績佛道,并以勞績之道調化多生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便是論明三乘行人修習三十七道品境、行、果相應的地步,本論循序陳述了十七種地步,因此《瑜伽師地論》又簡稱為《十七地論》。十七地,從修九秩序定,到三乘各自的三十七道品,到證得三乘果位這個歷程,分為十七地:一者五識身相應地。二者意地。三者有尋有伺地。四者無尋唯伺地。五者無尋無伺地。六者三摩呬多地。七者非三摩呬多地。八者有心地。九者無心地。十者聞所成地。十一者思所成地。十二者修所成地。十三者聲聞地。十四者獨覺地。十五者菩薩地。十六者足夠依地。十七者無余依地。
本論是集三十七道品染凈說、三性三無性說、唯識說、阿毘達磨學說、菩薩教義等各類題方針一部宏壯論書;是組成瑜伽行派學說生長根本的最初期論書;法相宗的合鍵論典;我國釋教史上的主要論書。實質厚實,全書分為五個部門,茲略述各分大意如下:
廣說瑜伽禪觀地步十七地之義,以三相攝十七地,為百卷中的前五十卷,是本論的主體。
五識身相應地:依五識身創(chuàng)造此地。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識的自性、所依、所緣、幫伴、功課等義。
有尋有伺地、無尋唯伺地、無尋無伺地:廣解三界五趣定散之相。尋是尋求推度,即粗雜的心靈用意;伺是伺察思惟,即精致的心靈用意。
三摩呬多地:明四靜慮等諸種等至。三摩呬多,意譯為等引、勝定。謂勝定地,遠離浸、掉等,平等能引,或引平等,或是平等所激發(fā),故名等引地。指由定力所引生的身心安幽靜等。等引地,即四靜慮、三十七道品的八解脫、三三昧三等持、五現(xiàn)見(對治型大乘37道品:不凈觀、白骨觀)四種。
非三摩呬多地:述自性大概、闕輕安、不發(fā)趣半島體育、極分化、太略聚、未證得、未完美、雜染污、不自正在、不清凈、有起、有退等十二相為非定地。
有心地、無心地:說此有心、無心二地是由五門創(chuàng)造。五門:地施設創(chuàng)造門、心亂不亂創(chuàng)造門、心生不生創(chuàng)造門、分位創(chuàng)造門、第一義創(chuàng)造門。并明諸地有心無心的區(qū)別及其分位等。九秩序定、五無心位、三乘涅槃,哪些是有心,哪些是無心,哪些阿賴耶識滅,哪些第七轉識滅,哪些第六識滅。
聞所成地:謂從聞所生解文義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。于五明中,格表細說內明、因明。
思所成地:謂從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。思所成地的三種相為自性清凈、思擇所知、思擇諸法等義,除滅貪嗔癡的三學學果等。
修所成地:謂從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應心心所半島體育。及修三乘三十七道品,證得四圣諦現(xiàn)觀等。
聲聞地:佛陀圣教,以聲為上首,從師友聞此教聲瑜伽,展轉修證,永出生間,幼行幼果,故名聲聞。此地共分四瑜伽處,初瑜伽處,立種姓地、趣入地、出離地,明種姓有無等義、性種姓人的發(fā)心趣入、世出生的出離行等。第二瑜伽處,細說前出離地及說能修的補特伽羅之分別等義。第三瑜伽處,述不凈觀、慈愍觀、緣起觀等法。第四瑜伽處,劃分世、出生間的修瑜伽。
獨覺地:略說獨覺種姓、道半島體育《瑜伽師地論》實質摘要五分鐘幫你讀完此論、習、住、行。謂常笑安靜,不欲混居,修加行滿,無師友教,天然獨悟,永出生間,中行中果,故名獨覺。
菩薩地:謂希求大覺,悲愍有情,或求菩提,夢思堅猛,長時修大乘37道品見佛性,永出生間,大行大果,故名菩薩。菩薩地亦分四瑜伽處,于初瑜伽處,立菩薩種姓、發(fā)心、自他利、切實義、威力、成熟、菩提、力種姓、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靜慮、慧、攝事、供養(yǎng)逼近無量、菩提分、菩薩善事等十八品,廣說菩薩所學的因果。于第二持隨法瑜伽處,立菩薩相、分、增上意笑、住等四品,明菩薩便利起修的相及住位等,于第三持真相瑜伽處,立生、攝受、地、行、創(chuàng)造等五品,明菩薩的真相便利術數(shù)行及行位等。于第四持秩序瑜伽處,立發(fā)正等菩提心品,約說菩薩地的起修秩序。
境攝九地,五識及意是境體,十足都是以識為體故。尋伺三地是境相,下上粗細差異故。三摩呬多地及非三摩呬多地、有心地、無心地是境用,定散隱顯別故。
行攝六地,聞、思、修三地是通行,三乘皆修三慧行故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三地是別行,隨機修法成自乘故。又前三是便利行,后三是基礎行。前三是所學行,后三是所成行。
略攝決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。即決擇《當?shù)胤帧分胁槐M要義,表現(xiàn)唯識原因,于境說八識,于行詳菩薩,于果講無住涅盤。又決擇《深密》、《寶積》二經(jīng),此二經(jīng)是唯識的開基。為卷五十一——卷八十。
略攝諸經(jīng)全面諸法表面分別。分為白品、黑品二門,白品門釋師,以至施戒等義。黑品門則釋生、老、病、死,以至貪、瞋、癡三毒等表面。為卷八十三、八十四。
略攝三藏多要事義。分為契經(jīng)事、調伏事、本母事三事。契經(jīng)事分為行擇攝、處擇攝、緣起食諦界擇攝、37菩提分法擇攝四門;調伏事分為總擇攝、擇攝二門;本母事立序辯攝一分;各明其義旨。為結果的十六卷。
本論總有五分,其合鍵部門是“當?shù)胤帧?,而“當?shù)胤帧钡暮诵氖恰捌兴_地”,今劃分先容此地中的二十八品如下:
種姓品:菩薩略有天資住種姓及習所成種姓二種。又菩薩有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靜慮、慧波羅蜜多種姓相稱。
發(fā)心品:菩薩由自力、他力、因力、加行力,于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笑,發(fā)菩提心,是為初發(fā)心四力等。
自他利品:菩薩有十種自利利他處,即純自利利他,共自利利他、便宜品種自利利他、安靜品種自利利他、因攝自利利他、果攝自利利他、此世自利利他、他世自利利他、真相自利利他、不真相自利利他等。
切實義品:本論五分中的基礎為《當?shù)胤帧?,正在《當?shù)胤帧返氖叩刂?,又以菩薩地為最殊勝;而本品又是證據(jù)菩薩無漏智上所觀的切實地步,其價錢由是可知。
本品旨正在了知諸法的切實性。起初詮表二種切實,并依道理深淺秩序分為世間極成切實、原因極成切實、不快障凈智所行切實、所知障凈智所行切實四個等級,闡明法界的集體大用;次以五義劃分空慧,使人得到由凡入圣的要道;次廣明離言自性,說無二中道,行動修行的憑依。然而欲徹底證此離言自性,務必先修四浸思,即對假說自性作名、事、自性假立、分別假立四個方面的分解,爾后修三十七道品證得四如實智,本事逐漸完美。
成熟品:說六種成熟,即成熟自性、所成熟補特伽羅、成熟分別、成熟便利、能成熟補特伽羅、已成熟補特伽羅相稱。
菩提品:說二斷二智,是名菩提瑜伽。又說菩提七種最勝,即所依最勝、正行、完美、智、威力、斷、住最勝等。
力種姓品:說菩薩于所應學處精勤修學,須具多勝解,求處死、說處死、正修行、正講授、正教誡,便利所攝身語意業(yè)等。
施品:說具足自性施、十足施、難行施半島體育、十足門施、慈善家施、十足種施、遂求施、此世他世笑施、清凈施等九種施相,是為菩薩施波羅蜜多。
菩薩相品:說菩薩五切實菩薩相,即哀愍、愛語、勇敢、舒手惠施、能解甚深義理密意等。
分品:說菩薩或正在家分或削發(fā)分,分別轉時,以四法正勤修學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,四法即善修事跡、便利善巧、饒益于他、無倒回向等。
增上意笑品:說菩薩于諸有情,深心建議七相憐愍,又說菩薩十五妙善增上意笑,以此十五增上意笑,能作十事。
住品:說菩薩多略有十二種住,由此菩薩十二種住,普攝十足諸菩薩行;復有如來第十三住,為如來無上住等。
生品:說菩薩以除災生、隨類生、局勢生、增上生、結果生等五種生,便宜安靜十足有情。
攝受品:說菩薩以頓普攝受、增上攝受瑜伽、攝取攝受、長時攝受、短時攝受、最終攝受等六種攝受,無倒攝受諸有情,并明十二種貧乏。
地品:說種性地、勝解行地、凈勝意笑地、行正行地、決策地、決策行地、到真相地等七種菩薩地。
行品:說菩薩四行,即波羅蜜多行、菩提分法行、術數(shù)行、成熟有情行,及菩薩四種應作事。
創(chuàng)造品:說佛陀百四十不共法為三十二大丈夫相、八十種好、四十足種清凈、十力、四無所畏、三念住、三不護、大悲、無忘失法、永害習氣及十足種妙智。
發(fā)正等菩提心品:說菩薩安住菩薩種性、發(fā)菩提心、修行,以至正行完美的秩序。
此二十八品分屬于本論的第三十五卷至第五十卷,因實質收有大乘戒,故古來即倍受側重。
本論的要點正在于遣空去有,不落二邊,以顯出中道妙義。以其特征而言,共有三點:
三根普被:論中詳明百般根機相應法,如人天善法、二乘解脫法、大乘殊勝法及佛智完美真相法等,莫不報告顯然。
論中昭示修學大乘者循序漸進,按部就班,結實從凡夫漸進至佛果的修行竅門,是具足大乘思思與心靈的一部論書,是修學佛法者的圭臬,超越死活海的指南。